發表文章

【期刊論文】探索功能性食品應用於缺血性中風失語症的效果

圖片
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功能性食品應用於缺血性中風失語症的效果。 當中風相關的神經功能障礙導致身體依賴以及無法自我照顧的時間持續超過6 個 月,完全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病人往往需要長期照顧。這裡提到的功能性食品,EASE123 和 BioBalance#6,包括許多以植物和海產為基礎的營養補充劑,可以證明對此類患者有益。 方法與研究設計: 此開放標記的研究納入10 例確診為陳舊性缺血性中風和失語症持續超過6 個月的患者。每個病人在 10:30 AM 及睡前90 分鐘分別服用6 粒 EASE123,於2:30 PM 服用3 粒 BioBalance#6。 12 週的治療期後是一個為期4 週的停藥觀察期。分別在第4、 8、12 和16 週,使用簡明中國失語症測試(CCAT)分數和子項目分數評估功 能改善的效果。 結果: 研究發現平均總 CCAT ( 簡明失語症測驗 )分數、和圖像配對能力,在第4、 8、12 和16 周有顯著改善(p<0.05)。 簡單應答分數在第8 和12 周有顯著改善 (p<0.05)。 聽覺理解在第4 和12 週(p<0.05),及閱讀理解在第12 周有顯 著改善(p<0.05)。 複誦句子在第8、12 和16 周顯著改善(p<0.05),且自發書寫在第4、12 和16 周有顯著改善(p<0.05)。 結論: 圖物配對、複誦句子和 平均總CCAT 分數於整個研究過程中皆有顯著改善。因此,缺血性中風6 個月 後,給予EASE123 和BioBalance#6 營養補充劑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風失語症。 原文網址: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222409/ Open-labelled observations of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old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aphasia when given plant and marine-based nutrient supplements for 12 weeks. Author: Lin GY, Chan HY, Cheng CA, Lin LP, Peng GS, H

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新發現與我國古代子午流注 | 轉

圖片
生物鐘又稱生理鐘,是指生物的生理規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它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有一定的時間週期,通常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人體當然也有生物鐘現象,生理研究表明人體會隨時間節律有時、日、週、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比如人體的體溫,其在24小時內並不完全一樣,通常為早上4時最低,下午6時最高,而醫學研究發現,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矯正節律則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就在昨天(10月2日),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在人體生物鐘上有新發現的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杰弗裡· C.哈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這三位美國科學家使用果蠅分離出一種控制生物日常節律的基因,該基因能對一種蛋白質進行編碼,使之在夜晚在細胞內聚集,而白天則進行降解。 這一科研成果代表人類發現了人體生物鐘中控制人體器官時間規律的分子機制,給人類發現的人體生物鐘現象找到了科學的實物依據,因為這種分子機制有助於解釋諸如為什麼人們到了不同時區時的時差反應,並且發現其對人體健康有著更廣泛的影響,比如熬夜、節食、不按規律吃飯和休息等對身體的負面影響等。 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但由於先前人體內並沒有找到控制生物鐘的根源,所以這些學科有時被斥為偽科學,而控制人體器官時間規律的分子機制的發現,無疑將會讓人們對這些新學科重新認識。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我國古人在這方面早有建樹,子午流注針灸法就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在生物鐘“時辰治療學”方面的獨創。 我國古人早就發現了人體生物鐘現象,子午流注就是我國古代有醫學家發明的在針灸學上按時辰規律進行不同穴位的針灸方法,他們認為人體中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會隨著時辰的不斷變化而的盛衰上面有漲落起伏,並且古代醫學家也發現了人體和自然界在時間規律上的協調性,於是有人把人的髒腑器官和經絡在每天12個時辰中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從而發明了子午流注針灸法,所以在生物鐘的研究和使用上,中國古代醫學家早已經走在了前面,因為他們早就已經應用了,而科學的理論證據研究被發現才是近幾年的事。 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是一種非常注重自然界和人體規律的哲學,中醫主張陰陽平衡,天人合一,並且認為包

子午流注 養生法 | 轉

圖片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是對應人體12條經脈的。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 根據中醫學說,最好的養生方式是飲食養生,並且調整生活習慣,譬如十二時辰養生法就是最基本的養生法門之一。一天可分為十二個時辰,而人體內也有十二經絡,傳統中醫認為,在特定時辰內特定經絡會運行至旺盛的階段。 卯時(早上5-7點) —-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此時是大腸值班的時候,建議可以起床後要喝一杯空腹水,然後輕揉腹部,有便秘的人這樣做就可以幫助你減輕便秘。 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藉由攝取水份及按摩幫助排便,達到通腸排毒的養生效果。 辰時(早上7-9點) —-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正行經胃經,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此時是最能夠吸收食物的營養,對一天中營養的來源、體力、精力的傳輸幫助很大,所以是吃早餐的最佳時刻。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得豐盛,建議吃溫熱的食物,並且以五穀類作為主食,例如稀飯、麥片及麵包,搭配水果、蔬菜和少許肉或雞蛋,都是不錯的選擇。 巳時(早上9-11點) —-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段 巳時正是脾經值班的時候。脾經主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排泄,並讓血液循著經絡運行。此時不僅在消化早餐,也是大腦最有活力的時刻,是工作效率最高的黃金時段。所以,吃頓營養均衡的豐富早餐,保證脾經有足夠的營養吸收,大腦才有能量應付忙碌的工作。 午時(早上11-下午1點) —-小睡片刻養活力! 午時正是心經值班的時候,也是一天中天地陰陽的一個轉換點,此時讓身體休息,是很高明的養生智慧。因此,午時只需小睡半小時到一小時,不僅對養心大有幫助,而且讓你從下午到晚上都精力充沛喔! 未時(下午1點-3點) —-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由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將午餐營養吸收後,運送到血液,但此時血液裡就像上下班時候街上的車,十分擁擠。此時必須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茶也行,這是用來稀釋你的血液。 因為人體這個時候血液營養很高,很黏稠,所以要稀釋血液,這樣才有保護血管的作用。 申時(下午3-5點) —- 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段 申時是我們的第二個黃金時段。此時小腸經已經把午餐的營養都送到大腦了,大腦此時精力充沛,抓緊腳步工作,效率加倍! 酉時(17:00-19:0

一個講經絡,一個講器官 | 轉

圖片
經絡的概念  1970年來,針灸熱潮在世界方興未艾,成為另類醫學的主流,其理論根源於經絡學說。經絡學說?中醫古籍《難經》指出,「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經絡學說涵蓋早期對人體的解剖與生理概念,因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的不同,使經絡學說異於現代的神經血液調節。 古今中外,人類一樣都有相同的形體,不可能出現相異的解剖生理系統。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博士表示:「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經絡是什麼? 《黃帝內經》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縱行的管道,是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繫的網絡,針灸下針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上。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指出,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則嘗試從物理學角度,找到支持的證據:人體有許多低電阻點形成的「良導絡」,驗證經絡、穴位的存在。 經絡系統的形成  《黃帝內經》「經脈篇」論述經絡中營氣由中焦發出周而復始,循環無端,走向由肺開始,沿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最後肝脈走完,再接回肺脈,成為循環脈系。奇經中的任脈走腹部正中,督脈則走背部正中線。 穴道與經絡的關係,傳說是用砭石在身體疼痛部敲打,發現有氣感傳且能治病,而發現穴道。內經記載只有160個穴名,至晉甲乙經時增為349穴,到宋朝王惟一鑄銅人時有354穴,清朝再增為359穴,後來補上兩穴,成為目前版本的361穴名。有經絡走向在先,穴道則是由體表部位名稱變成穴道名稱。 穴道是通調經絡的特殊氣聚之所,治療學上有稱「以痛為俞」者,所以將重點放在穴道本身的特殊結構與功能上去探討,研究發現身體有病變時,相應穴位的皮膚溫度、皮膚阻抗和皮膚電位等指標,會發生改變。 何謂「經」、何謂「絡」?他們是相同的,還是各有定義,由《內經》的文義:「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可由絡脈的色澤來診病,可見應指血管而言。現今學者以物理性來看線條,即以人體上縱行的主幹為經或經脈,橫行的支線則為絡或絡脈,而合稱為經絡,有如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來定位。 經絡與臟腑的關係  四肢軀體、頭部體表的氣血與體內五臟六腑是相通的,經絡學說是一種早期生理學,如何發現體表排列有序的經絡,又如何發現其與體內內臟有特定方式相通,在《黃

HoloLife 掌握自癒力指標

圖片
人生病時睡眠、食慾、排便、腦力、體力或情緒等會有幾個先受到影響,當病快好時,受影響的會先恢復,症狀才會完全康復。 我們稱「食慾、排便、睡眠、體力、腦力、情緒」為六大自癒力指標。針對這六項指標,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儀器比我們自己的評估更快、更準。掌握六大自癒力指標,讓我們瞭解病情發展的好壞、治療方案是否有效、有無副作用,賦予我們更多實證與自主的能力。 辨別療效層次 首先,要能辨別不同的療效層次:治標、治本、痊癒及斷根等四個層次。 治標乃在於病症的控制或緩解,一般說來,治療方法無法停止;治本不只緩解病症,對於病因、病根也有所改善,治療手段一旦停止,病症會比沒治療前在求醫的路上,無論是治標、治本、痊癒或斷根都要感恩,只要不放棄,並堅持實證與自主的作為下,終將尋回健康與希望! 一直以來,HoloLife的臨床研究非常平順與豐碩,常掛心的卻是:臨床研究成果能否讓需要的人也得到? 我們認為,有無得到幫助是使用者最切身的需要,雖不是法律規定,卻是我們良知上的催促。 藥物廣告所宣稱的療效,使用者是否一定得的到? 療效的層次是症狀控制,還是治本、痊癒?會不會有副作用? 回答的就不如廣告的鏗鏘有力!2010年9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威而鋼對逾半數陽痿男子無效,理由是他們的睪丸酮濃度過低。即便是醫師,多數不知睪丸酮太低,使用威而鋼無效,更何況一般大眾!由於法律容許廣告療效,法律猶如協助欺騙這逾半數的人。 因此,療效的主張,法律實在是不得已的最低標準;使用者不一定得的到藥物訴求的療效;臨床研究的成果不一定會再現於使用者身上;使用者看見、得到才是療效判別的真標準,而且療效層次要能達到治本、痊癒才是使用者的真正需要! 為了尋求最佳療效,我們認為,必須積極的做好查詢、第二意見諮詢、觀察、紀錄、、等實證工作,並依此自主的抉擇開始、繼續或終止醫病關係。我們需要的只是最原始的方法:實證,並願意自己擔負起最基本的責任:自主!

HoliLife 辨識健康恢復期、自主症狀評估

圖片
自主症狀評估 通常一位醫生在三小時內要看五十位病人,每位病患平均只分得3.6分鐘。這麼短的時間內,醫生要聽病人陳述、做診斷、解說病情、寫病歷、開處方,出錯在所難免。能夠操之在己的部份,就只剩如何有效的描述症狀。 由於用講的比較慢也比較沒組織,因此建議用寫的。寫什麼呢?包括底下三大部份: 一、症狀描述。 包含部位、程度、持續時間及對生活或工作的影響等 二、發生頻率。 可依次/天、天/週或x/10次,看何者較合適。 一般人在症狀描述傾向二分法:有/沒有、痛/不痛,而往往忽略評估發生的頻率。發生頻率的連續性變化才是症狀的最自然發展過程,也是療法能否成為治本方案的重要指標。 三、好發狀況。 一方面提供醫護專業人員診斷之用,另一方面當療法進行到一定時候,只要評估好發狀況出現時,症狀有否較和緩、減少或甚至不發生,即可知道該療法是否可以治本。 辨識健康恢復期 辨識健康的恢復過程已經來到哪一個階段,方便自己做適當的因應: 1. 等待好轉期:等待身體康復的起始期。 2. 快速恢復期:症狀改善速度與程度快又明顯。 3. 和緩鞏固期:此期目的為鞏固改善成果,雖改善速度較緩,但若任意中斷,既有改善成果將不易確保。 4. 飽和維持期:飽和維持期:此期來到一個方案能夠改善的頂點,必須換不同方案或停一下,以便辨識療效的頂點可維持多久。 辨識健康恢復的不同期別,有助於療程中階段性控管指標的設定,譬如:等待好轉的時間最長為多久;若看不到好轉現象,最多容許調整幾次方案;最長多久不再進步,就表示已達療效的飽和狀態,就是使用再久也將不再進步;、、、等等。 雖然各階段長短及最終療效會因治療方案、病症及患者的能量感傳特性而有不同,但這些控管指標將可提供患者具體可行的實證性自主健康管理作為,而有利於醫病雙方良性溝通與互信。

HoloLife 自然醫學理論與踐行體系

圖片
在 HoloLife 探索自然醫學過程中,無數案例顯示的現象及啟示,都成為歸納與演繹思維不斷相互取用的素材,於是在自然醫學理論及臨床實證間,依序展開:五大要素、十大原理、效應與機理、診治系統、實證性療癒養生及自主性健康管理等,構成「HoloLife自然醫學理論與踐行體系」;不僅,完美的組織 HoloLife 多年來的發現,也將會是引領自然醫學持續發展的一個框架與體系! 理論啟發臨床實證的可能性 透過全息現象的認知,男性前列腺與女性子宮有著全息對應關係。因此,在尋求改善痛經的方法時,自然會去試試改善男性前列腺的辦法。2003年HoloLife獲得驗證此一假設的臨床研究機會:參與臨床研究共有30人,每人每天服用二顆 BS-28 膠囊,平均進行17天後,改善痛經者高達93%。即使是半年後的追蹤調查,仍然高達86.7%的人有效,其中46.7%的人持續毫無疼痛感,40%的人疼痛仍然維持較輕的狀態。此項從理論啟發到臨床的實證,竟是如此的成功! 臨床驅動理論發展的必然性 「當中風超過六個月的患者,在兩週內由原本無法在床上移位,變成可以自己轉動輪椅、上廁所、再回到床上、、」、「當把甲叫作乙、把牙膏當洗面乳的多年失智症患者,在兩週後就不再錯叫或錯用、、」、、等,這些多於六個月的腦科疾病患者,兩週內症狀即改善的背後機理到底是什麼?由於現代醫學的「神經再生」或「神經可塑性」無法在「兩週內」實質有效發生,因此必然不是它們;一個能夠詮釋此現象的嶄新觀點(假設):「神經活化」,就必然要出現! 神經活化理論 腦部受傷時,有些腦細胞死亡,也有一些腦細胞由於供血不足,失去功能,雖不至死亡,僅勉強存活;一旦血液循環改善,這群勉強存活的腦細胞就又能工作、展現功能,我們稱這個現象為「神經活化」。同時,我們相信,持續的「神經活化」將有效提升「神經可塑性」及「神經再生」發生的速度與可能性。